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,胃癌是全球第5大最常见的癌症,也是第4大癌症死亡原因。
胃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,按解剖学部位可分为贲门癌和非贲门胃癌[1]。
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,2016年我国胃癌新发病例约39.7万例,死亡病例约28.9万例。
01
胃癌辅助放疗,可提高患者总生存率
手术被广泛认为是胃癌唯一可获得根治的治疗方式[2]。
我国早期胃癌的比例小于10%,局部中晚期胃癌的治疗方式以外科手术为主。
但是由于我国胃癌早筛项目开展较晚,超过50%的患者就诊时已不能行根治性手术。
且我国有超过80%的胃癌患者在就诊时多为进展期或晚期,单纯手术治疗的效果并不理想,5年生存率仅为20%~30%[2]。
单纯手术治疗的预后也较差,有20%~40%的患者在2年内复发[3]。
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对1563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术后回顾性分析。
其中接受胃癌D2根治术的患者仅有50%左右,有39%的患者术中淋巴结清除数目小于16枚。
结果显示,接受D1和D2根治术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5.1%和45.5%[2]。
这证实有近50%的胃癌患者未接受标准胃癌根治性手术,这可能导致局部肿瘤复发的概率增大。
那么,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?
辅助放疗登上了胃癌治疗的舞台。
其作为一种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,可以改善肿瘤局部控制率,降低术前分期,提高手术切除率,弥补外科手术对淋巴结清除范围的不足,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。
02
质子治疗保护正常组织,显著降低毒性
2014年《Acta Oncologica》上发表了一项研究。
研究者称:通过辅助放疗来改善胃癌切除患者的总体生存期和无复发生存期,是以增加治疗相关毒性为代价的[4]。
那么,如何在保证辅助放疗结果的同时,减少治疗毒性呢?
研究者认为质子治疗具有独特的剂量学特征,可以减少对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,提高治疗比例。
在该研究中,研究者用质子治疗代替光子放疗(X射线),以评价不同疗法跟正常组织保留的关系。
研究纳入在2008年到2013年间接受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,分别接受光子放疗和质子治疗。
共13例患者符合计划比较。
结果显示,质子治疗导致所有正常组织的中、低剂量显著降低(P<0.05)。
具体来说,光子剂量VS质子治疗剂量,小肠V 1582 ml vs 133 ml,肝脏平均剂量 14.4 Gy vs 11.9 Gy,左/右肾平均剂量 5/0.9 Gy vs 7.8/3.1 Gy,心脏平均剂量 9.5Gy vs 7.4 Gy[4]。
质子治疗的剂量在靶体积外沉积的总能量显著降低。
由此可得,在胃癌的辅助治疗中,质子治疗可以促进正常组织的保留,在治疗依从性、急性和晚期毒性方面具有潜在益处。
03
质子治疗胃癌肝转移,效果显著
胃癌肝转移是一种致命的疾病,曾经的5年生存率不到10%。
日本筑波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发表的一项研究,评估了质子治疗胃癌肝转移的效果。
研究纳入了2002年到2012年的9例接受质子治疗的肝转移胃癌患者。
结果显示,质子治疗胃癌肝转移效果显著,1年、3年、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%、78%和56%;无进展生存率为67%、40%和40%;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%、71%和71%[5]。
质子治疗辅助手术治疗胃癌,可提高生存率,减少毒性反应,且对于胃癌肝转移的患者,质子治疗效果显著。
参考文献
[1]刘涵,雷林,宋颂等.饮食因素与胃癌发病风险的流行病学研究进展[J].中国肿瘤,2023,32(08):624-633.
[2]王贵娟,李建彬.胃癌辅助放疗研究现状与进展[J].中华肿瘤防治杂志,2020,27(11)
:915-920.DOI:10.16073/j.cnki.cjcpt.2020.11.12.
[3]史金明,康文哲,田艳涛等.放射治疗在胃癌及胃食管结合部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价值[J].中国医学前沿杂志(电子版),2022,14(12):29-32.
[4]Dionisi F, Avery S, Lukens J N, et al. Proton therapy in adjuvant treatment of gastric cancer: planning comparison with advanced x-ray therapy and feasibility report[J]. Acta Oncologica, 2014, 53(10): 1312-1320.
[5]Fukumitsu N, Okumura T, Takizawa D, Numajiri H, Ohnishi K, Mizumoto M, Aihara T, Ishikawa H, Tsuboi K, Sakurai H. Proton beam therapy for liver metastases from gastric cancer. J Radiat Res. 2017 May 1;58(3):357-362. doi: 10.1093/jrr/rrw102. PMID: 27974509; PMCID: PMC5440857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