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您来到一洲肿瘤医院!

医保定点医院

肿瘤三级医院

质子治疗

竭诚为每一位患者提供高标准、高品质的医疗服务!

传统放疗二次致癌风险是质子治疗的5倍!前列腺癌选质子治疗准没错,5年局控率可达99%

发表时间:2023-11-24

前列腺癌是男性中发病率极高的一种泌尿生殖系统恶性肿瘤。
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的新发癌症数据,前列腺癌在男性的发病率中排名第二,仅次于肺癌。

且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。

前列腺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十分复杂,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。

病因学研究显示,前列腺癌与遗传、年龄、外源性因素(如环境因素、饮食习惯)等有密切关系。

手术、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是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。

但前列腺癌手术可能存在多种并发症,如直肠损伤、术后出血、尿失禁等。

除了手术外,放射治疗早期前列腺癌也可达到根治的目的,疗效跟前列腺癌根治术相近。

质子治疗是当前的高新放疗技术,可精准杀死癌细胞,保护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。


01

质子治疗前列腺癌

有何优势?


具体来说,选择质子治疗前列腺癌到底有哪些优势呢?

1.提高前列腺癌治疗效果

2021年《Clinical Genitourinary Cancer》上发表的一项研究,对比了质子治疗、传统光子放疗和近距离放射治疗治疗局部前列腺癌的总体生存率。

结果显示,跟其他放疗方法相比,质子治疗的生存率数据更好,预后效果更显著。

具体来说,所有前列腺癌患者,质子治疗的10年生存率为85.6%,而传统光子放疗的10年生存率仅为60.1%,近距离放射治疗的为74%[2]。

2.降低对前列腺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

传统光子放疗可能会造成前列腺癌周围正常器官,如膀胱、小肠、直肠等过量辐射,造成严重的胃肠道、泌尿生殖系统毒性风险。

质子治疗能减少对前列腺周围危及器官(膀胱、肠道和直肠)的辐射剂量,特别是中低剂量范围。

Trofimov等人比较了光子放疗跟质子治疗早期前列腺癌的结果。

结果显示,跟光子放疗相比,质子治疗显著减少了直肠和膀胱的受照体积。

具体而言,质子治疗使直肠V30减少了26%,膀胱V30降低了20%[1]。


跟光子放疗相比,质子治疗具有布拉格峰的独特物理特性,可以精准靶向前列腺癌,避免或减少对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。

3.减少二次致癌风险

Yoon等人发现光子放疗计划产生的剂量比质子治疗计划高得多。

作者推测,在治疗前列腺癌时,光子放疗导致的二次肿瘤可能性是质子治疗的5倍[1]。

Fontenot等人的一项类似研究,使用前列腺癌放射治疗后的第二恶性肿瘤风险模型,得出结论,跟光子放疗相比,质子治疗可降低26%~39%的二次肿瘤发生风险[1]。


02

5年局控率可达99%

毒性反应风险极小


除了上述质子治疗前列腺癌的优势,其生存率、局部控制率结果如何呢?

Slater等人的一项针对1255例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回顾性研究,证明了质子治疗前列腺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。

患者接受双散射质子治疗,总剂量为74GyRBE,每次2GyRBE。

中位随访时间62个月。

结果显示,5年生化无复发生存率为75%,但对于初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≤4的患者,5年生化无复发生存率则高达90%[1]。

晚期3级毒性风险小于1%。


佛罗里达大学对212例患者进行了质子治疗的三项临床试验。

结果显示,低危、中危和高危前列腺癌的5年控制率分别为99%、99%和76%[1]。

Iwata等人的一项多机构回顾性研究,纳入了在日本接受质子治疗的1291例患者。

中位剂量为74GyRBE,每次2GyRBE。

治疗5年后,低、中、高风险的前列腺癌患者的生化控制率分别为97%、91%和83%。

3级胃肠道和泌尿生殖系统的毒性风险仅为0.5%和0.3%。

总的来说,质子治疗前列腺癌具有优秀的局部控制率和毒性反应结果,还具有传统放疗所不及的多种优势,是治疗前列腺癌的理想选择。


参考文献

[1]Bryant C M, Henderson R H, Nichols R C, et al. Consensus statement on proton therapy for prostate cancer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rticle Therapy, 2021, 8(2): 1-16.

[2]中国核技术网:世界首版《前列腺癌质子治疗共识声明》公布

[3]Trofimov A, Nguyen P L, Coen J J, et al. Radiotherapy treatment of early-stage prostate cancer with IMRT and protons: a treatment planning comparison[J].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* Biology* Physics, 2007, 69(2): 444-453.